嶺東校園裡都有些什麼樣的「鳥」咧?
「嘿~~嘿~~嘿~~」
別想歪了唷!我可是正經八百地仔細研究過嶺東校園裡的鳥類生態喔!
別以為只能在荒山野嶺才能賞鳥,以下就是我在嶺東賞鳥經驗。也許有所錯誤,不過「拋磚引玉」嘛!大家參考參考。
根據
2003 年調查的結果,時間自2003年6月 3日到 6月10日
,為期8天。由於觀察的時間與地點都有限,並不能反應真實的生態,但是卻也增進了自已與校園自然生態的情感。
調查結果中,有
7種鳥類在這段期間比較常出沒,同時由於本次是在觀賞候鳥季節當中,所以在校園難得見到了「紅尾伯勞」真的是非常的幸運。雖然只是那麼短暫的一次邂逅,但感覺卻是萬分滿意的。
其實,賞鳥不一定要到山林溪湖,生活四周也有不少鳥類朋友。例如台灣十大鳥類中,許多類都是可以在我們居家四周的公園或是學校裡見到的。如:麻雀、白頭翁與紅鳩等,希望下次您看到牠們時,記得跟牠們交個朋友,與它們一同分享大自然的喜悅。也衷心的期盼有更多愛鳥的同學可以在校園看到更多的鳥類,
與我們共處在這塊美麗的校園上。
以下,就是本校校園裡六大鳥類的介紹:
「咦?這是什麼鳥?」有時你在生活中會與這些天空的朋友錯身而過,
好熟悉的身影,但卻從未曾真正認識過牠們。根據鳥類圖鑑的說明,就是「白頭翁」。
 |
中名:白頭翁
學名:Pycnonotus
sinensis
英名:Chinese
Bulbul |
體長
18cm,在住家庭院或是都會公園中,可以很容易地發現牠的身影。牠的頭上頂長著一塊白色羽毛,加上臉頰上大片的黑毛,活像是個滿頭白髮的的大鬍子,正因為這些外型上的特徵,我們白頭翁在台灣西部平原至低海拔山區,是最常見的鳥種之一,牠們多半棲息在市區公園、庭院、以及鄉間的樹林、農田、開墾地等環境中。白頭翁的族群數量很多,連在人口稠密的都會區,也常可在行道樹上發現牠們的蹤跡。
除了夏天的繁殖期之外,白頭翁都是三五成群地活動,牠們跟麻雀一樣,也是生來就非常活潑好動,整天在枝頭間跳來跳去的,彷彿體內有著無限的精力一般。白頭翁的叫聲清脆嘹亮,別看牠小小的身子,一但放開喉嚨唱將起來,可是會讓躲在被窩裡貪睡的人恨得牙癢癢呢!
白頭翁的主要食物是植物的果實、種子和昆蟲。尤其像是皮薄、味美又多汁的紅柿、木瓜、蕃石榴等水果,更是牠們菜單上的佳餚,因此當這些水果將要收成的時候,往往會遭到白頭翁們的啄食。看看這隻白頭翁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,怪不得許多果農們要對他們深惡痛絕了!
|
 |
中名:紅鳩
學名: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
英名:Red Collared-Dove |
紅鳩是這次校園觀察中,數量最龐大的鳥種,在校園區幾乎隨處可見,尤其「幹偉亭」那裡,常出現好幾隻停在涼亭椅子裡的紅鳩。體長約
23cm,頭小,身軀短胖,雄鳥全身大致呈葡萄酒紫色,頭頸部鼠灰色與身體顏色對比明顯,雌雄鳥後頸上均有一黑色彎月型頸環,雌鳥全身均較雄鳥淡雅樸素。
紅鳩常成群於草地上覓食,或停棲樹林中上層,當您穿越這些地區時,總會引起一陣騷動,群鳥飛起,相當壯觀。
|
 |
中名:珠頸斑鳩
學名:待查
英名:待查 |
當您漫步在校園步道上時,常可聽到樹林中傳來「ㄍㄨ、ㄍㄨ、ㄍㄨ-ㄍㄨ,ㄍㄨ、ㄍㄨ、ㄍㄨ-ㄍㄨ」的鳴聲。努力搜尋,可以見到樹林中停棲著一種體型與鴿子相當的鳩鴿科鳥類,牠就是紅鳩、白頭翁外,最常見的「珠頸斑鳩」。
「珠頸斑鳩」體型比紅鳩大(約30cm),背部淺褐色,胸腹為淡葡萄紫色,脖子上頸圈為黑底白點,宛如戴著珍珠項鍊般,所以才搏得「「珠頸」的雅號。在樹林下層的草地上,牠們常成群覓食,不怕生人。當人走得較近時,才會飛上樹梢,飛行時可見尾巴呈扇型及明顯的白邊。
「珠頸斑鳩」與紅鳩、白頭翁可說是樹林中鳥類族群中的主角,牠們每天規律地在園區裡成群鳴叫、覓食、飛舞,為樹林裡添注了豐富的生命力。 |
 |
中名:烏秋
學名:待查
英名:待查
|
「
烏秋」又名「大卷尾」,體長約29cm,全身黑亮,尾巴甚長,末端較寬,呈分叉狀,很易辨識。
每逢割草時,常呼朋喚友地停棲草原週邊的樹上,俟機捕捉草中活動的蚱蜢等昆蟲。
這些穿梭活躍林間或草原上小精靈,可說是校園裡最神氣的黑武士。
白頭翁的主要食物是植物的果實、種子和昆蟲。尤其像是皮薄、味美又多汁的紅柿、木瓜、蕃石榴等水果,更是牠們菜單上的佳餚,因此當這些水果將要收成的時候,往往會遭到白頭翁們的啄食。看看這隻白頭翁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,怪不得許多果農們要對他們深惡痛絕了!
|
 |
中名:麻雀
學名:待查
英名:Passer montanus |
「麻雀」台語名為「厝鳥」,體長14公分展翅長23
公分,相信大家對牠相當地熟悉吧!
牠們是台灣野生鳥類中族群數量最多,叫聲最聒噪,也是分佈最為廣泛的種類。不論城市或鄉村,只要是人們居住的地方附近,我們都可以輕易地看到活潑的麻雀們,嘰嘰喳喳、蹦蹦跳跳的,彷彿是街頭表演的流浪藝人一般,拚命想要吸引過往行人們的注意。
麻雀們不但平時活動喜歡親近人類,連「成家立業」都不忘要依附在人們的房子。猶記得小時候,屋簷和椽柱之間的空隙、熱水器和排油煙機的通氣管中,每每被麻雀胡亂地塞滿了草莖和繩索,而牠們的建築簡直是毫無技巧,時常可以發現一些可憐的幼鳥由結構不良的巢中掉出,白白地把小命送掉。
榖類和草籽是麻雀的主食,平日牠們成群地在路旁草叢或地面上覓食;秋收之際,田中飽滿的稻穗低頭下垂時,更可以見到牠們呼朋引伴地前來掠奪農民們的心血,閩南語稱呼麻雀為「榖鳥仔」也是由此而來。但在繁殖期的時候,麻雀卻會大量地捕捉昆蟲,來供應小寶寶們成長所需的蛋白質;這時,牠們反倒成了農夫伯伯的好幫手了。 |
 |
中名:紅尾伯勞
學名:待查
英名:待查
|
每年夏末初秋,北方候鳥先頭部隊
南遷過境台灣之際,高知名度的候鳥獨行俠「紅尾伯勞鳥」應是最早來臨的。造訪期間,校園內偶而可聽到伯勞「ㄍㄚ.ㄍㄚ.ㄍㄚ.ㄍㄚ.ㄍㄚ.ㄍㄚ.ㄍㄚ」的叫聲。
「紅尾伯勞」體長約18公分,與白頭翁大小相當,體型較圓胖,全身背部大體為紅褐色,胸腹以下為淡黃褐色,頭部一條粗黑的過眼線,宛如一戴眼罩的獨行俠,獨立風中的枝頭,酷味十足。
開闊環境的獨立物頂端是她偏愛的落腳處,居高臨下,一旦發現獵物,迅即飛下,以它那勾狀的利嘴及強力的爪子,十拿九穩。蚱蜢、蜻蜓、青蛙、蜥蜴……等都是它主要的獵食對象。
伯勞過境會持續到十月底結束,但仍有部份留在台灣過冬。校園內粗估算至少約有20隻以上,留下渡冬,一直到次年四、五月間才陸續北返老家。
由此種肉食性候鳥對本校的青睞,除了顯示食物供應充足外,似乎也突顯了本校綠地在城市綠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了。 |
同學們,有意思吧!
歡迎加入賞鳥行列,大家一起來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