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為什麼稱美女為「傾國」呢?】
溫毓詩老師
李白的〈清平調〉:「名花傾國兩相歡,常得君王帶笑看」白居易〈長恨歌〉:「漢皇重色思傾國」。這裡的「傾國」是指唐朝美女楊貴妃,但是「傾國」這個典故,可是由漢朝另一個美人李夫人而來的呢。
我們常稱一個美麗的女子「傾國」、「傾城」,為什麼呢?這是有典故的喔。
這個典故出自於《漢書•孝武李夫人傳》。
漢武帝時候有位知音善舞的宮廷樂師李延年,有一次他在武帝面前歌舞,唱了一首歌:
北方有佳人,絕世而獨立,
一顧傾人城,再顧傾人國,
寧不知傾城與傾國,佳人難再得
漢武帝聽了讚嘆道:「世上難道有這樣的人?」一旁的平陽公主告訴武帝,李延年有個妹妹,就是這樣傾城傾國的佳人。武帝將她召進宮來,果然驚為天人,而李夫人能歌善舞,受到武帝特別的寵愛。
這首歌詞(古詩)將形容美女的極致推上最高峰,遺世獨立的經典形象,唐代大詩人杜甫甚至也化用了這首詩,寫出「絕代有佳人,幽居在空谷」的詩句,美人的形象彷彿仙女,帶有孤標傲世的氣質。
中國古代的美人很少能夠受到後代評論者公平的對待的,自古以來都將君王寵幸美女、荒廢朝政看作亡國的根源,美麗的女人成了「禍水」。夏朝最後君王桀,後人歸罪為他所寵愛的妹喜,商最後的君王紂寵愛美女妲己,連小說家都將她描寫為狐狸精,西周的亡國君主幽王也因寵愛褒姒而喪送江山……這些例子在中國的歷史上不勝枚舉,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,這些君王寵愛美女,而荒廢朝政、聽任美女為所欲為,甚至殘暴專制,導致滅亡,女人總不免要背負這一切的責任,其實,美麗何嘗是一種錯誤呢?
李夫人身處在西漢盛世漢武帝的時代,漢朝每個朝代幾乎都有外戚干政的情況,漢武帝時平陽公主利用歌女衛子夫,將受君寵的阿嬌趕出未央宮,並且讓她當上皇后,其族人封侯拜將,權貴一時。李夫人的入宮自然也有李延年與平陽公主的一點心機在內,娼妓出身的李夫人入宮後深得漢武帝的寵愛,一年後生下一子,封為昌邑王,但是身體嬴弱的李夫人產後失調,形容委頓,終日纏綿病榻,容貌日漸憔悴。
聰明而世故的李夫人深諳「色衰愛馳」的道理,起先她告訴武帝,因為自己臥病,荒廢朝政許久的武帝,正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整頓朝政,待臣妾病養好,相見的日子就更美麗了。武帝果然聽其言,但是過了半個月後,忍受不了思念之情,逕奔李夫人寢宮去看她,李夫人一聽說皇帝駕到,忙以錦被蒙住頭臉,不肯讓漢武帝看見她的樣子,她說:臣妾容貌不修、服飾不整、蓬頭垢面、久病憔悴,不堪君王一見。武帝哀求著,甚至同意封給她的哥哥(李延年、李廣利)官爵、黃金為交換條件,李夫人淒苦的哭了起來,告訴武帝:倘若臣妾一病不起,別忘了往日恩情,愛顧她的兒子和哥哥。然後側身向裡,拒絕了漢武帝。
漢武帝是史上有名的雄霸之君,予取予求的她,竟然見不上自己的愛妃一面,憤怒地拂袖而去。
武帝離開後,宮女們圍繞到李夫人身邊,苦勸她為什麼不肯讓漢武帝見上一面?李夫人說,自古後宮,凡以美貌取悅於人者,色衰則愛馳,倘使讓武帝保留著她容貌最美麗的印象,一旦她香消玉殞,武帝或還會顧念兩人的恩情,照顧她的兒子與族親,如果讓武帝看見自己容貌憔悴醜陋,那些美好的印象一掃而光,還會照顧她的家人嗎?
果不其然,李夫人的話應驗了,她死後,武帝傷心欲絕,以皇后之禮厚葬她,甚至在李夫人死後多年還念念不忘,齊郡有個叫李少翁的術士,說能夠表現出李夫人的外形神貌,於是在夜晚時設帳點燈,讓武帝在帳內遠遠觀看,在對面的帳裡出現一位面貌姣好,言行舉止都與李夫人酷似的影像出現,術士說這就是李夫人的亡魂,讓漢武帝看得忘了神,一解對李夫人的思念。往後他並親自督飭畫工繪製他印象中的李夫人形象,懸掛在甘泉宮裡,旦夕徘徊瞻顧,低徊嗟歎;這樣的一個「招魂」小故事,雖不在正史的紀錄裡,但是許多民間藝人相傳這就是「皮影戲」的由來呢。
李夫人死後,漢武帝的情深不忘,對他們的兒子昌邑王鍾愛有加,將李延年推引為協律都尉,對李廣利封為「貳師將軍」更是縱容關愛兼而有之,此是後話了。
漢武帝死後,接受託孤的大臣霍光,體念帝心,要求繼位的漢昭帝冊封李夫人為皇后,並將她的衣物與漢武帝合葬,以慰藉一代君王如此眷顧愛念相思之情。
「傾城傾國」的美人,自古雖然多是歷史的一個美麗的錯誤,但是她們的影響恐怕不是史家能夠持平論之的,「紅顏禍水」也或許是她們替君主們承受了歷史失敗的重擔與冤屈,那麼「傾國」、「傾城」如果是一種罪,也請用寬容的態度,原諒她們的美麗。